荷蘭為什么要放棄“荷蘭”
以郁金香和風車聞名世界的西歐國家荷蘭就不再叫荷蘭(Holland),而叫“尼德蘭”(Netherlands)了。據外媒報道,2020年1月1起,荷蘭將正式停用“荷蘭”代指該國,改用“尼德蘭”這一國名。分析認為,此舉意在緩解過度旅游、重塑國際形象。
根據荷蘭政府近日決定,自明年1月起,所有荷蘭企業、使館、政府部門和大學等機構對外一律使用正式國名“尼德蘭”。這是荷蘭政府重塑國家形象計劃的一部分,預計耗資2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54萬元)。
輿論注意到,荷蘭正名之舉趕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歐洲歌唱大賽(第65屆歐洲歌唱大賽將由荷蘭主辦)之前出臺,希望在這兩大國際賽事上使用正式國名。
正名計劃還包括推出一個新的國家標識,摒棄使用了20多年的“荷蘭”一詞和傳統的郁金香圖案,取而代之的是郁金香形狀的橙色縮寫字母“NL”。當地政府認為此舉將有利于出口和吸引投資,以及獲得“國際認可”。
荷蘭外貿發展部長西格麗德·卡格(Sigrid Kaag)表示,這種新的風格將有助于更清晰地展示荷蘭能為前來生活、工作或度假的人提供什么。她補充說,這涉及不同的行業,“從高科技到農業食品,從體育到文化”。
資訊網站Quartz評論稱,為了確保沒有人忘記它,荷蘭將在明年1月停用“昵稱”“荷蘭”。荷蘭政府向世界傳達了一個信息:我們的國家不僅僅是“荷蘭”。
這一正名消息引起國際輿論關注,荷蘭為何“大動干戈”?
荷蘭王國的全稱是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語寫作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但人們常說的“荷蘭(Holland)”僅指該國12個地區中的兩個,包括阿姆斯特丹所在的“荷蘭北部”,以及鹿特丹和海牙等城市所在的“荷蘭南部”。
由于這兩個地區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該國的經濟和財富中心,之后便一直在荷蘭對外宣傳中處于“中心地位”,甚至成為整個國家的代名詞,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來。
盡管頗有“以偏概全”的意味,但這個“昵稱”至今仍在使用,包括荷蘭自己,荷蘭的官方旅游網站目前仍是Holland.com。但該國外交部發言人對西班牙埃菲社(EFE)表示:“在海外宣傳荷蘭的一小部分地區有點奇怪。”
Quartz指出,從“荷蘭”到“尼德蘭”的轉變顯然不僅僅是為了給予該國其他地區更多認可。此舉顯然也是增加其他地區“能見度”,分散客流的一種方式,因為“荷蘭”正在與過度旅游作斗爭。
作為歐洲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荷蘭”吸引著大量游客“扎推”前來。2018年,荷蘭接待游客約1800萬人次,而該國總人口才剛剛超過1700萬。荷蘭國家旅游促進局預計,到2030年,該國將面臨每年4200萬人次的觀光人潮。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確實助力當地經濟增長。然而,成也觀光,敗也觀光。在蓬勃發展的廉價航空和在線預訂服務的推動下,突出“荷蘭”的對外宣傳方式造成了南北兩個地區的過度旅游。這不僅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也給當地居民帶來困擾!都~約時報》早前指出,荷蘭面臨的困境,部分源于昨日的成功——在政府持續推廣之下,當地旅游業發展迅猛,但熱門景點人滿為患。
郁金香花海被踐踏,民宅被當作景點隨意出入……導致荷蘭決定對這一切“喊停”。荷蘭旅游委員會在今年5月發布的《2030年展望報告》中表示,目前已無必要吸引更多游客、推廣當地旅游,因為該國已經嚴重擁擠,很多景點不堪重負。報告警告稱,游客“更多不一定意味著更好”,當地旅游業“嚴重超載”“為了能夠控制游客流量,我們必須現在就采取行動。”未來將把重點由“旅游推廣”轉向“旅游管理”。
相比之下,荷蘭其他地區則較少有人踏足,政府因此希望通過正名計劃,將客流分散到其他地區,同時帶動旅游商機,促進可持續旅游的全面發展。
除了緩解旅游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這項正名計劃也將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的荷蘭各地吸引國外投資,更好地推銷荷蘭產品,吸引國際學生等。荷蘭經濟事務和氣候政策部長埃里克·維貝斯(Eric Wiebes)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荷蘭經常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來應對技術和社會挑戰。他引用世界論壇的數據說,荷蘭是歐洲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也是全球競爭力排名第四的經濟體,“向世界傳達我們的優勢是很重要的”。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zixun/shijie/9498.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zixun/shijie/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