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群島、南印度和印度洋的海岸與島嶼
第三卷 日本群島、南印度和印度洋的海岸與島嶼
印度及居民的禮儀、風俗和許多特別奇異的事件 航海用的船舶種類
我們在本書的前幾部分已經描述過印度的各個王國和地方,現在將進一步介紹印度。
首先要介紹的是商人所使用的船舶。這些船舶是由冷杉樹為原料建造的,只有一層甲板,甲板以下的空間被分為六十個小船艙,按船的大小不同,有的少些,有的還要多些,每個船艙能容納一位商人。船上裝備的舵十分先進。每艘船一般有四根桅桿和四張帆,也有些只有二根桅桿。這些桅桿能夠活動,需要時可以豎起,不用時也可放下。噸位較大的船,貨艙壁多達十三層,都是用厚板造的,用榫眼相互結合。目的是為了防止意外事故,如忽然觸礁或被鯨魚撞擊而產生漏洞。這些事在航行中常常發生,因為夜間行船,船迎風破浪所激起的白沫,足以吸引饑餓的水生動物,它們為了獲得食物,便不顧一切地向航船沖來,常常將船底撞出大洞。這時水立刻就會從洞中涌入,流到干凈清爽的船艙內。船員們一旦發現漏水,馬上就會將該艙的貨物移開。因為這種船造得十分精密,所以一個艙進水,并不影響其它各艙。水手們在修理完損壞的地方后,仍將貨物搬回原處。
船舶都是用兩層板打造的,也就是說,船的各處都有一層覆板蓋在底板上。這些板子內外都用麻絮與瀝青填縫,并用鐵釘釘牢。因為這里不盛產瀝青,所以不用它來涂船,而是用下面所制的一種東西來涂抹船底。居民把生石灰和剪細的大麻混合在一起,再加入從某種樹上取下的樹脂,制成一種軟膏,這種混合 物的粘性奇強,甚至超過了瀝青。
噸位最大的船需要船員三百名,次一等的需要二百名,再次一等的需要一百五十名。每艘船能裝運五、六千擔胡椒。
古代船的噸位比現在的還要大。但是,許多地方,特別是一些主要港口,由于海上風暴的沖擊,海底的泥沙日益加厚,使水的深度不能夠容納吃水這樣深的船只,因此,只好建造噸位較小的船舶。
印度洋上的船舶
這些船同樣要用槳或長槳來劃動,每一只槳需要四人同劃,噸位較大的船每次出航總有兩、三艘三桅大船同行。這些三桅船能裝下一千擔胡椒,并配有六十、八十或一百多水手。這些船都是用槳劃動的,其作用主要是用來拖拽大船。如果風從側面吹來,大船即使掛起帆篷,也仍然需要這些船只拖拽。只有當風從后面吹來,大船能夠依靠風力吹動帆篷自行前進時,才不必依靠這些船只來牽引。大船為了拋錨時將錨運出船外,或為了捕魚和其它工作,常自備十來只小船。它們都掛在船舷兩旁,使用時就放到水上。那些牽引船也同樣帶有小船。
當一艘船航行了一年或一年以上需要修理時,通常是將一層板再覆蓋在原來的底板上,形成第三層板子,并和前面所說的一樣,再用麻絮和溶解的瀝青填縫,并用軟膏油好。以后如果還要修理的話,依舊照樣進行,直到累計達六層板子為止。此時,船便認為是報廢了,不能繼續使用。
我們這樣介紹了船舶的情況后,將進一步描述印度,不過還是先談談我們現在所處大洋中的這些島嶼吧,首先從日本開始。
日本島和大汗對它的攻擊
日本是東洋的一個海島,位于距大陸或蠻子海岸一千五百英里的海上。這個島的面積很大,居民面目清秀、體格健壯、舉止文明、崇拜偶像。他們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控制,只受自己君王的統治。他們的黃金產量極其豐富,不過君王從不讓黃金任意輸出。很少有蠻子省的商人來到這個國家,其它地方與該國的航海往來也不是很多。
曾經到過這個國家的人告訴我們,該國皇帝的宮殿極其富麗堂皇,簡真是一個奇景。這些宮殿的屋頂全是用金箔覆蓋的,和我們用鐵皮蓋屋頂,更恰當地說,蓋教堂一樣。宮殿的天花板也同樣是用黃金做成的,許多房間內都擺有很厚的純金小桌,窗戶也用黃金裝飾,這個皇宮的豪華程度簡直無法用筆墨形容。
中世紀的日本皇帝
這個島上還盛產珍珠,是淡紅色的,圓形,體積很大。它的價值與白珍珠相等,有的甚至還要高于白珍珠。
按照這個國家的習慣,一部分居民對于死者實行土葬,另一部分則實行火葬。前一種人習慣將一顆珍珠放入死者的口中。島上還有大批的寶石。
這個島上的財富既然如此豐富,則必然引起忽必烈大汗的貪欲并想使之成為自己的附庸。大汗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特意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裝載了大批的軍隊,任命范文虎、阿剌罕為統帥。遠征軍從剌桐和京師兩個港口出發,橫渡大海,安全到達日本島。
但是,這兩位統帥卻相互猜忌,看不起對方的軍事策略,而堅持要執行自己的方案。因此,除了攻克一座城市外,其它地方都因日本兵士的頑強抵抗而一無所獲。
不久,這里刮起了猛烈的北風,使靠近海島沿岸的韃靼兵艦被吹得相互碰撞擠成一團。于是軍官們在船上商議,決定離開該島。軍隊上船后,艦隊就立刻向海洋進發。但由于北風愈刮愈烈,所以還是傾覆了許多船只。船上的士兵只得抱著碎船板,順水漂流,漂到了一個離日本島四英里的荒島上。
其它離岸較遠的船只,因為沒有遭受風暴,所以損壞不大。兩位統帥和其他幾個統兵大員——十萬人或一萬人的首領——乘坐剩余的船只朝國內行駛,返回了大汗朝廷。
大汗遠征軍的結局
那些因為船只沉沒而遺留在荒島上的韃靼人約有三萬。他們被長官遺棄,既無船只可以返航,又沒有武器、食品,除了被俘或坐以待斃外,別無選擇。更為悲慘的是,這個島上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們遮風避雨,稍事休息的地方。
當風暴停息,海面平靜下來后,日本島上的居民就立即派遣大軍,駕乘無數小船,前來捉拿這些遇難的韃靼人。軍隊登陸后,進行了大規模的搜索,但是這些隊伍行動散漫,秩序混亂。 韃靼人藏在島中央的高地上,避開了敵軍的耳目,當敵人從一條路上追擊他們時,他們卻從另一條路上繞到了敵人小船隊的停泊地。韃靼人看見船隊無人看守,只有戰旗飄揚,于是立刻登船離岸,向日本的主要城市(大阪)駛去。該城中的居民看見己方的旗幟,便不加阻攔地讓他們進了城市。韃靼人看見城內除婦女外,男子人數很少,于是就趁機占領了該城,并將婦女們留下供自己享用,而將其他居民都趕出城去。當日本國君主得知這件事后,憤怒異常,立即下令嚴密封鎖這座城市。在六個月的圍困期內,不準任何人出入。韃靼人因為沒有任何援救的希望,于是就以保全性命為條件,向日本軍隊投降了。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shuku/63/1075.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63/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