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涇渭分明?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經陜西而入黃河;涇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于寧夏。二河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匯。"涇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即源出涇渭兩河交匯處。說的是在涇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中:"濁涇清渭何當分",當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說到“濁涇”(渭清涇濁)。宋代記載中和唐代一樣“清渭濁涇”,清代乾隆派陜西巡撫秦承恩,對涇渭進行考察得出了“涇清渭濁”的結論。
那么,現在還能不能在兩河交匯處見到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觀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來到二河匯合的地方,看到的卻是渭水濁于涇水。許多專家親赴實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涇清渭濁的現象!冬F代漢語詞典》因此將這一成語解釋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混,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有人還就此撰文,認為是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而渭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的是古人錯了嗎?實際上,從流經的地域來看,渭水自甘肅烏鼠山流經陜西入黃,流涇的是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涇水全程流經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就河水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涇水大于渭水的。據統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納入涇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從數字上看,還是涇濁渭清,尤其在枯水季節。但到了現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區人類活動的原因,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同樣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渭河流經地區土壤所含礦物成份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從表面上看,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涇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錯了,這是后人人為對環境發生的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因為這一成語的緣故,每年來涇渭會合處看"涇渭分明"的人不少,F在,當地人已經準備開發這一旅游資源,利用游艇,載送游人到"涇渭分明"去看。
現狀:涇河:涇河雖從黃土高原流下來,但它早已切到了黃土下的基巖上,因此涇河的河床是石頭底。在有的地段是渾的,但大部分河段是清的。7、8月的洪水季節或春汛或上游降雨,則河水是渾的。其余大部分時間是清的。渭河:渭河過去是渾的,現在是黑的,或者水很少。渭河中下游流淌在所謂“八百里秦川”上,即流淌在一片狹長的沖積平原上,也就是現今的關中平原。疑問:既然涇清渭濁,那么為什么涇河年均泥沙含量高達196公斤每立方米,渭河年均泥沙含量只有27公斤每立方米,涇河的年均含砂量竟是渭河的7倍之多?清華大學著名泥沙研究專家王兆印教授這樣解釋:他用兩個概念:一個是“下切河”,一個是“沖積河”來解決這個問題。涇河是一條“下切河”,也叫“山區河”。比降大,流速快,因此下切很深,河床是石頭。所以涇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是清的。張家山水文站12月和1月測得其含沙量僅為0.37和0.23公斤每立方米。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那時通過侵蝕黃土高原而獲得大量泥沙。7月,8月其含量為332和308公斤每立方米。相差千倍之多。渭河流淌在沖積平原上,它既沖刷,又淤積,河床是自己堆積制造的,而且總在變動中,它可以通過河床淤積的泥沙自己給自己供沙。7月和8月其含砂量為332和308公斤每立方米。但是這個結論是建立在涇河完全是一條山區河,從黃土高原上一下來就匯入了渭河的前提上,假如涇河也有一段流程流淌在泥沙沉積的平原上,能自己給自己造河床,自己給自己供泥沙,然后再匯入渭河,那么結論就又是一樣了。即也會是濁的。
“涇渭分明”的其他地區:1. 嘉陵江匯入長江/重慶朝天碼頭,2.漢江匯入長江/湖北武漢3. 嫩江匯入松花江/吉林4. 松花江匯入黑龍江/黑龍江。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kepu/ziran/1414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ziran/1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