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名大理論
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新課程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多年實踐與思考發現,通過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探究當地眾多的地名為載體,可以很好地實現上述要求。因為縣域內每個地名的背后,都隱含著豐富的、鮮活的地理信息和地理教學素材,或人文或自然,且豐富多樣。它們既可以折射出我們的先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理思想,同時,因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能實現輕松愉快達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之目的。
很難想象,如果連自己縣域內鄉鎮、村屯、山川河流名稱的由來都說不清,道不明的地理教師能成為優秀的地理教師,會培養出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有責任感的學生!下面,就以我縣地名為例,與大家共享。
撫松縣總面積6530平方公里,全縣轄11個鎮、3個鄉、127個行政村,三個省屬林業局,總人口32萬余人。14個鄉鎮分別是撫松鎮、松江河鎮、泉陽鎮、露水河鎮、仙人橋鎮、萬良鎮、新屯子鎮、東崗鎮、漫江鎮、北崗鎮、興參鎮、興隆鄉、抽水鄉、沿江鄉。三個省屬林業局分別是泉陽、露水河、松江河。全縣共有鄉(鎮)、村(屯)兩級行政單位名稱多達154個之多。這些地名的來源可以歸屬于以下五大類。
一、與民族、宗教有關的地名
滿族、朝鮮族曾長期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很多來自滿語的地名。“松花江”滿語“松阿里烏拉”,意為“天河”。“望天鵝”滿語“溫德賀”,即祭板,滿族人搞野祭、立神桿、擺祭板的地方。“頂子”滿語為小山、主峰、最高峰。撫松縣稱為頂子的山峰很多。如西頂子、參頂子、錯草頂子、大方頂子、鵝毛頂子、楊木頂子、青頂子、、大頂子等眾多山名。“露水河”滿語為“露克跌”,意為樹木稠密。“萬良”滿語意為附近有廢棄的古城。“漫江”滿語意為“大棕熊”。松江河鎮內大牛溝,“牛”滿語意為青苔,大牛溝就是長滿青苔的溝。北崗鎮內“夾皮溝”滿語意為雀鷹子溝。撫松鎮的“荒溝”滿語為順利、太平之意。撫松縣地名還受到宗教影響。相傳,有道士王海濤在洞內修煉,與洞人對話,被劉道士聽見,遂問:“你跟誰說話?”王答:“跟仙人說話。”劉道士聽到一句,“家有客人,我該回去了。”從此得名仙人洞。在講中國的民族、宗教等相關內容時補充進去,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與物產有關的地名
撫松是中國人參之鄉,采挖人參有1400多年歷史,也留下了大量與人參有關的地名。當地人稱參園為棒槌營,所以帶“營”字的地名比較多見。北崗鎮腰營,1944年建屯,因該處是三個棒槌營中間的一個棒槌營,故得名腰營。撫松鎮欒家營,因1921年有姓欒的兄弟倆在那里種植人參,故名為欒家營。仙人橋鎮大營村,因1910年前后營口大參戶謝太新雇工100多人,設立了當時比較大的棒槌營,故得名大營。興隆鄉小營子,1935年當地有一個棒槌營,因規模較小,故稱為小營子。撫松地名中的“營”有棒槌營和船營的區分。撫松鎮前腰營、后大營都是因船營而得名。興參原名葦沙河,1939年建屯,1940年因為盛產人參改名為興參。抽水鄉聯辦參場駐地原名板廟子,因民國初年挖參人在當在搭建過木板山神廟,故得名板廟子。撫松鎮撫生村原名棒槌溝,1942年建屯時人口大都由撫松遷來,后改名撫生。興隆鄉廟嶺村,因民國初年采參人在嶺上建一座山神廟,求山神保佑,故得名廟嶺。仙人橋鎮參嶺村1973年建屯,因該屯座落在大嶺上,主要是經營人參,故得名參嶺;大房子,因1910年參戶王風林雇工栽培人參在當地蓋了一棟五間工房,當時是較大的房子,故得名大房子。此外,東崗大棒槌溝、撫松鎮六品葉溝、馬鞍山林場棒槌溝,都因為溝內曾挖出棒槌而得名。
沿江鄉白水灘村原名貝水灘,因為二道江里河蚌、剌蛄等貝殼類較多而得名。露水河鎮一棵松,因過去有棵較大的松樹孤立零零地立于山頂而得名。興參鎮老虎洞,1964年建屯,因屯南山崗下有一洞穴,老虎曾在那里產過崽,人們習稱老虎洞。萬良鎮蘆葦地名源于茂密的蘆葦。撫松鎮銀洞子,因為1934年一個姓朱的老板開銀礦挖了此洞,故得名銀溝子。興隆鄉四季村因屯子周圍是四季長青的松樹而得名。仙人橋鎮,1910年屯西有一棵長滿青苔的風倒樹橫倒在湯河上,人們過河在上邊走,行走艱難,人們說:“這獨木橋凡人不敢走,仙人才能順利過去。”因而得名仙人橋;溫泉、暖水的地名,源于當地有溫泉。
此外,還有泉陽鎮蛤蟆省,抽水鄉炭窯溝河、扁擔胡子溝、扁擔胡子湖;撫松鎮豺狼溝、草爬子溝、大黑瞎子溝、豆角子溝;松江河鎮柳毛河、剌蛄河;仙人橋鎮馬鹿溝、黑松溝、臭松溝等等。若把這些內容引入到地理課堂“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中,效果定會異常突出!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kepu/renwen/15413.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1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