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上共建地理周練試題11
下圖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稱,乙地草原豐美,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觀。據此完成1~2題。
1.甲地所屬的自然帶是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
答案:C
解析:甲地位于大興安嶺以東,降水量大于400 mm,是溫帶季風氣候區,自然帶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植被;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地中海氣候區的植被;亞寒帶針葉林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的植被。
2.甲、乙兩地自然景觀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
A.海拔
B.熱量
C.土壤
D.水分
答案:D
解析:甲地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乙地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降水量小于400 mm,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是溫帶草原,二者差異的主導因素是水分。
2021年10月12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據此完成3~5題。
3.研究人員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進行科學考察,發現武夷山山麓地帶的自然帶是
A.針闊葉混交林帶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答案:B
解析:武夷山國家公園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故選B項。
4.研究人員發現,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東北虎豹三個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有明顯不同,這體現了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答案 A
解析 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東北虎豹三個國家公園的緯度位置不同,自然景觀的差異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A項正確。
5.造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景觀產生明顯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
C.水分
D.洋流
答案:B
解析:據上題分析可知,造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景觀產生明顯差異的主導因素是熱量,B項正確。
讀景觀圖和世界局部地圖,回答6~7題。
6.世界局部地圖中的點與景觀匹配正確的是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答案:D
解析:左圖中①表示熱帶雨林景觀,分布于熱帶雨林氣候區;②表示亞寒帶針葉林景觀,分布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③表示荒漠景觀,分布于沙漠氣候區;④所示為企鵝,生活在冰原氣候區。右圖中a位于北美洲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b位于北美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區,c位于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氣候區,d位于南極洲的冰原氣候區。左圖中的景觀與右圖中的點正確匹配應該是a—②,b—③,c—①,d—④。
7.c—b—a—d的景觀變化,體現了
A.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B.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C.地方性分異規律
D.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答案:D
解析:c—b—a—d的景觀變化,明顯地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眾多國家公園,自然風光美麗壯觀,2017年3月,中國某旅游團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讀50°N附近溫哥華—溫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8~10題。
8.造成溫哥華與溫尼伯自然景觀不同的原因是
A.緯度
B.海拔
C.水分
D.洋流
答案:C
解析:由圖可知,溫哥華位于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的迎風坡,降水多,形成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溫尼伯位于落基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的自然景觀,故C項正確。
9.根據圖中信息,判斷溫尼伯的自然帶是
A.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苔原帶
D.冰原帶
答案:B
解析:圖中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顯示溫尼伯為較高緯度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帶。
10.從溫尼伯乘車前往落基山前的萊斯布里奇,發現沿途的景觀帶依次過渡為
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答案:C
解析:北美洲落基山以東降水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因此從溫尼伯乘車前往落基山前的萊斯布里奇,沿途降水越來越少,植被依次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C項正確。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下圖為甲、乙兩座山脈自然帶垂直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1~13題。
11.與甲山脈相比,乙山脈自然帶譜較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倬暥容^高
、诰暥容^低
、勰媳弊呦颉
、芨卟钶^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據圖示,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因此乙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②正確;乙山脈海拔較甲圖山脈高,相對高度較大,④正確;因此乙山脈自然帶譜比甲山脈自然帶譜更豐富,C項正確。
12.甲山脈相同的自然帶,南坡較北坡海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為
A.陽坡,熱量較高
B.陰坡,熱量較低
C.迎風坡,降水較多
D.背風坡,降水較少
答案:A
解析:甲山脈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光照較好,氣溫高,熱量較豐富;北坡為陰坡,光照較差,熱量較差,故相同的自然帶南坡比北坡高。
13.判斷圖中兩座山脈緯度高低的依據有
、倩鶐ь愋筒町悺
、谀媳逼卵┚高度不同
、弁蛔匀粠Ш0尾町悺
、芡蛔匀粠У南鄬Ω叨炔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乙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因此乙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相同類型的自然帶,乙山脈出現的高度比甲山脈高;南北坡雪線高度的差異主要受光照、降水影響,無法準確判斷其所在緯度;同一自然帶的相對高度差異主要受不同坡向上水熱差異的影響,無法準確判斷其所在緯度,因此①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
雪蓮是新疆的著名特產,生長于高山雪線附近的巖縫、石壁和冰磧礫石灘中,種子在0℃發芽,3℃~5℃生長,幼苗能夠抵御-21℃的低溫,15℃~25℃生長旺盛,以天山所產最多,質亦最佳?勺魉幱,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1996年中國已將天山雪蓮列為二級保護植物。下圖是天山自然帶譜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14~16題。
14.影響天山南北坡自然帶譜種類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光照
B.風向
C.海拔
D.坡度
答案:B
解析:圖中顯示天山北坡有云杉林分布,說明北坡水分條件較南坡優越。北坡地處濕潤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所以影響天山南北坡自然帶譜種類差異的主導因素是風向。
15.天山雪蓮最可能的分布區在
A.高山冰雪帶
B.高山草甸帶
C.山地草甸草原帶
D.云杉林帶
答案:B
解析:雪蓮生于高山雪線附近的巖縫、石壁和冰磧礫石灘中,而雪線以上常年冰雪覆蓋,溫度在0℃以下,雪蓮難以生長,所以是生長于雪線下方的高山草甸帶,B項正確。
16.天山雪蓮人工已栽培成功,人工創造的生長環境氣候和土壤的突出特點應該是
A.冷濕
B.冷干
C.暖濕
D.暖干
答案:A
解析:因為雪蓮生于高山雪線附近的巖縫、石壁和冰磧礫石灘中,所以氣溫低,并且有冰雪融水滲入,土壤較為潮濕,故其生長環境是冷濕,A項正確。
下圖為某沖積扇示意圖,按地表物質組成將其劃分為4個區域。據此完成17~18題。
17.①~④區的變化體現了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答案:D
解析:①~④區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沖積扇,海拔不高,隨著地形由高向低,地表物質組成發生變化,體現了地方性分異規律。
18.造成①~④區土壤特征差異顯著的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質 B.地形 C.氣候 D.生物
答案:A
解析:①~④區由于流水的沉積分異作用,顆粒由大到小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成土母質。
沿海灘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屬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組成部分。灘涂是中國最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具有面積大、分布集中、區位條件好、農牧漁業綜合開發潛力大的特點。鹽城濱海原生濕地,從海邊向陸地方向依次出現了光灘、米草灘、堿蓬灘、獐茅草灘和蘆葦灘的景觀變化。據此完成9~10題。
19.導致鹽城濱海濕地景觀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降水差異
B.地形起伏
C.熱力差異
D.鹽堿化程度
答案:D
解析:濱海濕地地處沿海地區,受海水影響大,從海濱向陸地方向,鹽堿化程度逐漸發生變化,使濕地景觀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D項正確。
20.鹽城濱海濕地景觀變化呈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
答案:D
解析:鹽城濱海原生濕地景觀的變化,屬于局地小范圍特征,其呈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地方性分異規律,D項正確。
21.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下圖所示地區年降水量約400~600 mm,年蒸發量約800~1 000 mm。天然植被以草原和蘆葦為主,部分地區地下水為咸水。農作物以小麥和水稻為主。
(1)圖示地區農作物的分布規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16分)
(2)甲、乙兩地中,地下水為咸水的是________,判斷理由是什么?(8分)
(3)丙地地勢比周邊地區________,判斷理由是什么?(8分)
(4)圖示地區天然植被的分布特點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為________________。(8分)
答案:(1)中部以水稻為主,南部和北部以小麥為主 地方性分異規律 水分(水源)
(2)乙 乙地距河流較遠,受河流影響小。
(3)低 根據等高線分布規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知,丙地海拔低于150米。
(4)主要分布在圖示地區的西北部;湖區植被以蘆葦為主,湖泊周邊地區以草地為主 地方性分異規律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圖示地區中部以水稻為主,南部和北部以小麥為主;因其范圍較小,符合地方性分異規律;水稻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故主要影響因素為水源。
第(2)題,讀圖可知,乙地距河流較遠,受河流影響小,地下水以咸水為主。
第(3)題,根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則可知,丙地海拔低于150米,地勢較低。
第(4)題,讀圖可知,天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圖示地區的西北部,湖泊所在地以蘆葦為主,湖泊周邊地區以草地為主。
存在的問題:審題不清,農作物、分布規律沒體現在答案中。垂直分異和地方性分異理解錯誤。水源和降水概念不清。不知如何描述方位,如有的同學用上下描述。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jiaoxue/jiexi/14879.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