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上共建地理周練試題10
1.內蒙古地區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經濟利益大量挖發菜,嚴重破壞了草場,造成的后果可能是
A.西北地區洪澇災害多發
B.華北地區春季沙塵暴天氣多發
C.南方地區變得干旱
D.天山冰川大量融化
答案:B
解析:內蒙古地區土質疏松,大量挖發菜,使得土壤更為疏松,在春季多風的季節,導致華北地區、西北地區的沙塵暴多發;南方地區變得干旱與其無關;天山冰川大量融化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讀藏羚羊生存環境與數量變動示意圖,完成2~3題。
2.圖中字母a、b、c、d表示的內容為上升或增加的是
A.a、b B.c、d C.a、c D.b、d
答案:A
3.藏羚羊的數量波動,體現了自然環境的
A.生產功能
B.穩定功能
C.消費功能
D.改造功能
答案:B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自然地理環境面貌的變化。下圖為北美地區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4年觀測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變化曲線圖。據此完成4~5題。
4.近些年來,有關該地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植被覆蓋率上升
B.年降水量增加
C.河流流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5.近幾十年來,導致該地區河流水文特征發生變化的可能是
、俑孛娣e不斷增加
、谒畮烀娣e增加
、劢洕置娣e增大
、芄喔让娣e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A 5.B
下圖為西南某地將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后的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6~7題。
6.與原始生態林相比,橡膠林
A.蒸發量減少
B.下滲量減少
C.徑流總量增多
D.氣候更加濕潤
7.由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可能帶來的影響是
A.涵養水源能力變強
B.自然災害減少
C.生物多樣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6.B 7.D
火燒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干擾因子之一,對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產生一定影響。下圖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濕地蘆葦植物群落火燒后第一年干擾樣地和未干擾樣地植物群落特征變化。研究發現,火燒干擾后蘆葦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時間提前,枯黃時間推后。據此完成8~9題。
8.火燒后第一年,蘆葦植物群落
A.蓋度增加
B.高度降低
C.密度增大
D.生長期縮短
答案:C
解析:讀圖可知,火燒后第一年草本蓋度降低,灌木的蓋度增加,A項錯誤;草本高度降低,灌木高度升高,B項錯誤;草本、灌木的密度均增大,C項正確;據材料“火燒干擾后蘆葦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時間提前,枯黃時間推后”可知,生長期延長,D項錯誤。
9.火燒干擾區域
A.表土含水量降低
B.地下水位上升
C.太陽輻射增強
D.地表溫度下降
答案:A
解析:火燒使植被減少,涵養水源能力下降,同時土壤熱量增加,地表溫度升高,蒸發旺盛,地下水位應下降,表土含水量下降,A項正確,B、D兩項錯誤;火燒與太陽輻射變化關系不大,C項錯誤。
早第三紀,中國副熱帶地區氣候干燥,形成沿緯向分布的紅色碎屑巖系。由于印度洋板塊向北的漂移與擠壓,青藏高原隆起,改變了區域大氣環流格局。讀圖完成10~11題。
10.西北地區在早第三紀所處的溫度帶是
A.溫帶
B.熱帶
C.寒帶
D.亞熱帶
答案:D
解析:讀圖可知,早第三紀我國西北地區有紅色碎屑巖系分布,說明其當時所處的溫度帶是亞熱帶。
11.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區域的氣候變化正確的是
A.柴達木盆地變冷、變濕
B.四川盆地變暖、變干
C.青藏高原以東地區變冷、變濕
D.塔里木盆地變冷、變干
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隆起后,青藏高原以東地區變得暖濕,以北地區變冷、變干。
三峽水庫蓄水后水位上升,庫區水流明顯放緩,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積現象,當地環保部門還發現了富營養化的初步跡象;同時,庫區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頻率比以前增多。據此回答12~14題。
12.上述材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
A.生產性
B.平衡性
C.差異性
D.整體性
答案:D
解析: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水文、生物、土壤、氣候等要素,根據題意可知,水庫蓄水影響了河流徑流,導致泥沙淤積,水質下降,滑坡頻率增多,說明自然環境各要素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體現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故D項正確。
13.引起材料中環境變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
A.氣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答案:C
解析:三峽水庫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流變緩,引起環境變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水文,水文要素的改變導致土壤、氣候、生物的變化,故C項正確。
14.關于三峽水庫對庫區自然環境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多樣性增加
B.氣候更加濕潤
C.土壤肥力增加
D.地質災害減少
答案:B
解析:三峽水庫建成后影響魚類的洄游產卵、淹沒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植物等,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A項錯誤;三峽水庫形成人工湖泊,導致庫區蒸發增大,氣候更加濕潤,B項正確;水庫蓄水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鹽堿化或鹽漬化,土壤肥力下降,C項錯誤;大型工程可誘發地震,滑坡頻率增多,地質災害增多,D項錯誤。
下圖為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5~16題。
15.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答案:A
解析: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湖泊泥沙沉積量逐漸增加,水量減小,湖泊面積縮小,到后期陸生生物生長,演變過程結束;結合四幅圖可知,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是③④①②,故A項正確。
16.湖泊演變為陸地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答案:D
解析:湖泊演變為陸地過程中,植物營養素沉積湖底(動植物枯死、腐爛)是最早發生的現象,生物的生長是在營養素的條件下發生的,并且一直持續到陸生生物的出現,故湖泊演變為陸地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是生物,故D項正確。
表層土壤水分受降水、氣溫、植被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圖示意黃土高原某區域表層土壤水分變化情況,該區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蓋有人工恢復的植被。據此完成17~19題。
17.該區域表層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答案:C
解析:土壤水分的變化取決于水分收入與支出的數量關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則表層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則減少。據圖可知,8月相對于7月表層土壤水分是增多的,說明8月表層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
18.與其他時間相比較,該區域7月、8月表層土壤含水量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儆炅看蟆
、谟炅啃
、壅舭l(蒸騰)量大
、芟聺B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該區域表層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發、蒸騰和雨水的滲漏。7月、8月雖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滲到深層土壤的水分較多;隨著氣溫的升高,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長,蒸發(蒸騰)大增,從而導致表層土壤含水量較低。③④正確。
19.如果在該區域過度恢復植被,會造成
A.表層土壤干化
B.徑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滲量減小
答案:A
解析:從材料中得知,表層土壤水分受降水、氣溫、植被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故植被對表層土壤的水分狀況影響很大。如果過度恢復植被,會因植物耗水劇增造成表層土壤水分大量減少(干化),A項正確;植被有涵養水源的作用,影響徑流量的季節變化,不是簡單的增大,B項錯誤;降水量增大和下滲量減小從材料中無法推斷得出,排除C、D兩項。
下圖示意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理位置。讀圖,完成20~21題。
20.科隆群島特有動物種屬比例較大。形成這一現象的地理條件是該群島
A.地處赤道附近
B.遠離大陸
C.構造運動強烈
D.地形復雜
答案:B
解析:科隆群島的位置極其特殊,距離南美大陸較遠,形成一個近似于封閉的生態環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獨特性,故B項正確。
21.科隆群島是耐寒的企鵝和喜暖的鬣蜥共同的家園,主要因為該群島
A.氣溫日較差大
B.處在動物遷徙路線上
C.地處熱帶但受寒流影響
D.氣候垂直差異顯著
答案:C
解析:科隆群島受秘魯寒流影響,雖位于赤道附近,但氣候涼爽干燥,草木茂盛,這里生物異常豐富,喜寒、喜暖動物均可生存,故C項正確;地處赤道附近,加之周圍海洋調節,氣溫日較差小,故A項錯誤;企鵝和鬣蜥以科隆群島為家園,不屬于遷徙動物,故B項錯誤;科隆群島山地較多,但整體海拔不高,多在2 000 m以下,氣候的垂直差異不顯著,故D項錯誤。
22.下圖為我國某區域圖,圖中鐵路沿線地區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讀圖回答問題。(37分)
(1) 從氣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聯系,說明該地區“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觀形成的原因。(12分)
答案: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觀;有眾多海拔超過5 000 m的高山,夏季氣溫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觀;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發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線綠洲(草原)廣布。
(2) 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原理,簡述R河上游來水量減少對下游生態環境的影響。(12分)
答案:導致氣候更加干旱,風沙危害頻發;地下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沙漠化面積擴大。
(3)分析圖示地區氣候的形成原因并從氣候對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響,說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征。(13分)
答案:位于中緯度大陸內部,深居內陸,距海遠,形成冬冷夏熱、降水稀少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使外力以風力作用為主,風化作用和風力作用強烈,形成大片沙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很少,多季節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補給;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從而形成了該地的自然環境整體性特征。
解析:第(1)題,沙漠景觀的形成主要從降水角度分析;雪山景觀主要從海拔角度分析;碧水主要從湖泊的水源補給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分布在水源豐富的地區。
第(2)題,對下游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從氣候、生物、地表環境等方面分析。
第(3)題,結合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成因,聯系各自然要素之間的關系分析其相互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jiaoxue/jiexi/14702.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