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上共建地理周練試題9
水位指水體的自由水面高出海平面的高程。下圖示意我國某河流一年內的水位過程線。據此完成1~3題。
A.松嫩平原
B.黃土高原
C.閩南三角洲
D.江淮平原
答案 A
解析 根據水位過程線可知,該河流有春汛、夏汛,且水面海拔約20 m,故最可能在東北地區,春汛以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以降水補給為主。故A項正確。
2.該河流能夠在水位較低時始終保持一定的流量,主要依靠
A.降水補給
B.冰川融水補給
C.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D.地下水補給
答案 D
解析 枯水期水位較低,但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水量,得益于地下水的補給。地下水的補給具有全年穩定的特點,故D項正確。
3.該河流水位過程線中的“歷時曲線”的含義最可能是
A.退水到某一水位需要的時間
B.一年中高于某一水位的總天數
C.漲水到某一水位需要的時間
D.一年中低于某一水位的總天數
答案 B
解析 讀圖可知,隨著水位的降低,歷時曲線的天數在增多,故推測“歷時曲線”的含義最可能為一年中高于某一水位的天數的累積。水位越高,高于該水位的天數越短。故B項正確。
下圖示意祁連山北坡北大河支流柳泉溝上游某水文觀測站(海拔3 713 m)多年8月1日至9月29日逐日徑流量變化。據此完成4~6題。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氣溫
答案 D
解析 據圖文材料可知,該河流上游海拔較高,逐日徑流量存在明顯的晝夜變化規律,可判斷河流補給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徑流受氣溫影響大,故D項正確。
5.與8月份相比,9月份該水文站逐日徑流量漲落幅度減小的原因可能是
A.蒸發量增加
B.下滲量增加
C.降雪量增加
D.地面反射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9月以后,氣溫逐漸下降,高山冰雪融水逐漸減少,蒸發量和下滲量減少;9月份降雪量增加,冰面多為新雪覆蓋,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明顯減弱,致使徑流量銳減,故C項正確。
6.在河流補給水量穩定的情況下,柳泉溝上游植被覆蓋率提高可能導致北大河
A.地表徑流量相對減少
B.兩側地下徑流量減少
C.徑流量季節變化增大
D.河流結冰期逐漸延長
答案 A
解析 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下滲增多,地表徑流量相對減少,徑流量季節變化減小,A項正確,C項錯誤;下滲增多,地下徑流量增加,B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低與河流結冰期延長與否關系不大,D項錯誤。
奧里諾科河(下圖)是南美洲重要的河流,全年水位變化大,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濕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為干季。甲河段一年有兩次沙峰。汛期時河水倒灌進入乙支流。據此完成7~8題。
A.汛期乙支流與干流比降增大
B.下游水量大,流速快
C.下游地勢低平,水流不暢,干流頂托
D.下游干流泥沙淤積嚴重
答案 C
解析 汛期時,氣壓帶、風帶北移,該流域下游(干流)受赤道低壓帶影響大,降水量大,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下游地勢平坦,流速慢,使干流排水不暢,且對支流有頂托作用,倒灌入乙支流,B項錯誤,C項正確;汛期時乙支流與干流比降減小,A項錯誤;汛期時下游倒灌乙支流,從而使乙支流泥沙淤積嚴重,D項錯誤。
8.甲水文站測得奧里諾科河含沙量逐漸變小的時間段是
A.1~3月 B.5~7月 C.7~9月 D.9~11月
答案 D
解析 讀材料可知,本地區濕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為干季,9月至11月水量逐漸減少,一年中含沙量最大時段在汛期,含沙量最小時段在枯水期。故D項正確。
下圖為索科特拉島的位置和7月索馬里洋流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9~10題。
解析 7月,索馬里洋流雖然由低緯流向高緯,卻是上升補償流,海底上泛的海水水溫低,因此,該時段洋流屬于寒流,A項正確。
10.7月,索馬里洋流對索科特拉島產生的影響是
A.使島上漁民的捕魚量增多
B.使島上降水量增多
C.使島嶼及周圍海域變得寒冷干燥
D.使島上出現大量的企鵝
答案 A
解析 7月,索馬里寒流上泛的海水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充足,島上漁民的捕魚量增多;受到寒流的影響,島上降水量減少;此季節為夏季,且該島緯度低,島嶼及周圍海域不可能變得寒冷干燥;島上不會出現大量企鵝。
科學表明,受環境變化影響,L洋流(下圖)可能“銷聲匿跡”,屆時整個西歐地區的氣候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答案 C
解析 根據圖中海陸輪廓判斷,L洋流為北大西洋暖流。形成該洋流的盛行風為北半球的中緯西風,風向為西南風。
12.L洋流可能“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海洋污染
C.海底火山噴發
D.颶風頻繁
答案 A
解析 L洋流為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南流向東北。北冰洋南下冷水對L洋流有強烈的阻礙作用,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北極海冰大量融化,北冰洋南下冷水勢力增強,對北大西洋暖流的阻礙作用也在增強,最終導致北大西洋暖流“銷聲匿跡”。
13.若L洋流“銷聲匿跡”,西歐氣候將趨于
A.暖濕
B.暖干
C.冷濕
D.冷干
答案 D
解析 L洋流對西歐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若L洋流“銷聲匿跡”,西歐氣候將趨于冷干。
讀某大陸南回歸線附近剖面圖,完成14~15題。
A.霧
B.云層
C.降水
D.漁場
答案 A
解析 由圖示分析可知該地在低緯度大陸的西岸,該地盛行東南風,因離岸風使冷水上泛,形成寒流;該地緯度較低,氣溫較高,暖濕氣流遇冷形成海霧,A項正確。
15.若圖中的風力增強,可能給該地區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是
A.增加沿岸大氣濕度
B.增加沿岸大氣溫度
C.海域漁業資源更豐富
D.厄爾尼諾影響加劇
答案 C
解析 盛行風為東南信風,在離岸風作用下冷水上泛,形成寒流,寒流有降溫降濕的作用,A、B兩項錯誤;冷水上泛使底層營養物質到達表層,浮游生物增多,魚類餌料豐富,形成漁場,C項正確;厄爾尼諾現象是東南信風減弱,導致寒流減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水溫上升的現象,D項錯誤。
讀某大洋部分海區年平均每日從海洋輸入大氣的總熱量(單位:×0.484 W/m2)分布圖,回答16~18題。
A.太陽和陸地
B.海洋和大氣
C.太陽和大氣
D.太陽和海洋
答案 B
解析 據題意可知,圖中曲線表示的是海—氣間熱量傳遞關系的分布圖。
17.圖中A處的值可能是________ W/m2
A.230
B.180
C.110
D.90
答案 A
解析 讀圖,根據等值線分布規律可知,A處的范圍為200<A<250,故A項正確。
18.影響圖中A海區表層海水輸入熱量明顯偏高的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洋流
C.陸地
D.大氣
答案 B
解析 A處海水溫度明顯高于兩側,是受到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所致。
沃克環流是指正常情況下發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種熱力環流。讀圖,回答19~20題。
A.印度尼西亞
B.澳大利亞東部
C.非洲南部
D.秘魯沿海
答案 D
解析 若乙地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升高,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則秘魯沿海地區降水增多。
20.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地區,最可能出現在
A.印度尼西亞
B.秘魯
C.美國
D.埃及
答案 A
解析 厄爾尼諾現象使太平洋西部沿岸異常干旱,甚至出現森林大火。
二、綜合題(共4題,共50分)
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
海拉爾河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一年中洪峰有兩次,分別是5月和8月。呼倫湖位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中部,水位主要受湖水蒸發和水源補給影響,唯一的外泄通道是達蘭鄂羅木河(下圖中D處河段)。達蘭鄂羅木河連接呼倫湖和額爾古納河,河水有時北流,有時南流。近年來達蘭鄂羅木河出現斷流。
(2)說明導致達蘭鄂羅木河流向變化的原因。(3分)
(3)推測達蘭鄂羅木河斷流的原因。(4分)
(4)簡述達蘭鄂羅木河斷流對呼倫湖產生的影響。(2分)
答案:(1)季節性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
(2)呼倫湖水位季節變化較大;達蘭鄂羅木河流經地區地勢平坦;額爾古納河上游的海拉爾河流量大。
(3)氣候變干,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湖水水位下降;海拉爾河水量減小,水位下降;人類活動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農業發展,用水量增大等。
(4)呼倫湖由外流湖變成內流湖,湖泊面積縮小,湖水鹽度上升;水質變差,危及動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
解析:第(1)題,據材料可知,海拉爾河有春汛和夏汛,故其主要補給來源是季節性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第(2)題,達蘭鄂羅木河流向變化的原因要從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角度及地形因素等方面分析。呼倫湖水位季節變化較大,當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水流向達蘭鄂羅木河,當湖泊水位低于河流,達蘭鄂羅木河流入湖泊;從地形看,達蘭鄂羅木河流經地區地勢平坦;額爾古納河上游的海拉爾河流量大,導致達蘭鄂羅木河流向變化。第(3)題,達蘭鄂羅木河斷流的原因要從河流補給、水資源的利用和氣候變化角度分析。從氣候變化看,由于氣候變暖,氣候變干,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湖水水位下降。從補給看,海拉爾河水量減小,水位下降。從人類活動看,人類活動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農業發展,用水量增大等導致斷流。第(4)題,達蘭鄂羅木河斷流對呼倫湖產生的影響主要從含鹽量及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由于該河為湖水的唯一外泄通道,河流斷流,呼倫湖由外流湖變成內流湖,湖泊面積縮小,湖水鹽度上升;水質變差,危及動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
22.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6分)
(2)指出圖中甲到乙河段的流量變化趨勢,描述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系特征。(4分)
(3)讀丙地河流流量的時間變化曲線圖,闡述丙地在圖示時間內河流流量變化的特點,并從天氣角度分析原因。(6分)
(4)簡述丁處建水庫后對下游地區水文特征的影響。(3分)
答案:(1)流域內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東南部為高原山地,山地迎風坡降雪較多,高原和山地多積雪冰川;夏季氣溫高,冰雪融化量大,故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2)變化趨勢:水量逐漸減小。
水系特征:發源于高原山地,自東南向西北流,注入咸海,屬于內流河,流程短,流域面積小。
(3)特點:兩日的流量都呈波動變化趨勢,且第一天的變化幅度大于第二天。
原因:該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河水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第一天天氣晴朗(或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大,河水流量較大,且流量晝夜變化大;第二天為陰天(或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小,河水流量較小,且流量晝夜變化小。
(4)丁處建水庫后會使下游河、湖水量減小,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減;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減小等。
解析:第(1)題,流域內降水稀少,高原山地地區積雪冰川發育,故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第(2)題,甲地位于河流上游,補給量大,所以徑流量大;由甲到乙,受蒸發、下滲、人類用水的影響,徑流量逐漸減少。第(3)題,由材料可知,該地河流補給類型以冰雪融水為主。讀橫坐標可知,圖示時間為兩天,短時間內流量發生較大波動是天氣變化引起的。第一天流量波動幅度大,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流量很小。說明白天氣溫高,融水量大使流量快速增大,夜晚氣溫低,融水量小使河流流量減小,由此可知,該日晝夜溫差大,是晴天。第二天流量波動幅度小,說明晝夜溫差小,是陰天。第(4)題,修建水庫后對水文特征的影響主要是水庫蓄水可以調節徑流的季節變化,使下游徑流減小,變化減;泥沙大量在庫區沉積,使到達下游的泥沙量減小。
23.讀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2)簡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4分)
(3)圖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漁場,試分析該漁場形成的有利條件。(4分)
答案:(1)②海域是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海霧。
(2)P地冬季吹西北風,西北風經日本海海面,日本海對西北風具有增溫增濕作用;之后,又受地形阻擋抬升,形成降水;同時P地受暖流的影響,濕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
(3)位于溫帶的大陸架海區;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匯處,浮游生物繁盛,魚類的餌料多。
解析:第(1)題,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因此②海域易出現海霧。第(2)題,從盛行風、地形、洋流三方面考慮。第(3)題,圖示海域有著名的北海道漁場,位于溫帶淺海大陸架海區,陽光充足,且有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浮游生物繁盛,魚類的餌料多。
2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
圣誕節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溫分布如下圖時,秘魯漁場一片蕭條,海面上布滿著爛魚死鳥,成為一片毫無生氣的“死海”。下圖為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溫分布示意圖。
(3)為什么秘魯漁場成為一片“死海”?(4分)
(4)當出現上述現象時,我國冬半年天氣將會怎樣,為什么?(4分)
答案:(1)風從A吹向B。A海區附近為高氣壓,B海區附近為低氣壓,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風。
(2)如下圖所示。
(4)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區附近形成高氣壓,不利于亞洲高壓附近冷空氣南下,所以冬季較暖和;冬季氣溫較高,我國大部分地區蒸發較旺盛,比常年干燥。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赤道地區太平洋東部水溫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溫降低,因而太平洋西部形成高壓,太平洋東部形成低壓,從而形成西風。第(2)題,根據風向可知,表層海水從A流向B,結合環流特點可判斷其他位置水流方向。第(3)題,秘魯漁場是由上升流形成,魚類屬于冷水魚,遇暖流會大量死亡;由于海水從A向B運動,導致秘魯漁場遭受下降流的作用,營養鹽類減少,魚類餌料減少,因而大量魚類死亡;以魚類為生的鳥類也相應減少。第(4)題,由于A海區附近形成高壓,不利于亞洲高壓附近的冷空氣南下,所以冬季較暖和;冬季氣溫較高,我國大部分地區蒸發較旺盛,天氣比常年干燥。
A.松嫩平原
B.黃土高原
C.閩南三角洲
D.江淮平原
答案 A
解析 根據水位過程線可知,該河流有春汛、夏汛,且水面海拔約20 m,故最可能在東北地區,春汛以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以降水補給為主。故A項正確。
2.該河流能夠在水位較低時始終保持一定的流量,主要依靠
A.降水補給
B.冰川融水補給
C.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D.地下水補給
答案 D
解析 枯水期水位較低,但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水量,得益于地下水的補給。地下水的補給具有全年穩定的特點,故D項正確。
3.該河流水位過程線中的“歷時曲線”的含義最可能是
A.退水到某一水位需要的時間
B.一年中高于某一水位的總天數
C.漲水到某一水位需要的時間
D.一年中低于某一水位的總天數
答案 B
解析 讀圖可知,隨著水位的降低,歷時曲線的天數在增多,故推測“歷時曲線”的含義最可能為一年中高于某一水位的天數的累積。水位越高,高于該水位的天數越短。故B項正確。
下圖示意祁連山北坡北大河支流柳泉溝上游某水文觀測站(海拔3 713 m)多年8月1日至9月29日逐日徑流量變化。據此完成4~6題。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氣溫
答案 D
解析 據圖文材料可知,該河流上游海拔較高,逐日徑流量存在明顯的晝夜變化規律,可判斷河流補給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徑流受氣溫影響大,故D項正確。
5.與8月份相比,9月份該水文站逐日徑流量漲落幅度減小的原因可能是
A.蒸發量增加
B.下滲量增加
C.降雪量增加
D.地面反射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9月以后,氣溫逐漸下降,高山冰雪融水逐漸減少,蒸發量和下滲量減少;9月份降雪量增加,冰面多為新雪覆蓋,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明顯減弱,致使徑流量銳減,故C項正確。
6.在河流補給水量穩定的情況下,柳泉溝上游植被覆蓋率提高可能導致北大河
A.地表徑流量相對減少
B.兩側地下徑流量減少
C.徑流量季節變化增大
D.河流結冰期逐漸延長
答案 A
解析 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下滲增多,地表徑流量相對減少,徑流量季節變化減小,A項正確,C項錯誤;下滲增多,地下徑流量增加,B項錯誤;植被覆蓋率高低與河流結冰期延長與否關系不大,D項錯誤。
奧里諾科河(下圖)是南美洲重要的河流,全年水位變化大,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濕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為干季。甲河段一年有兩次沙峰。汛期時河水倒灌進入乙支流。據此完成7~8題。
A.汛期乙支流與干流比降增大
B.下游水量大,流速快
C.下游地勢低平,水流不暢,干流頂托
D.下游干流泥沙淤積嚴重
答案 C
解析 汛期時,氣壓帶、風帶北移,該流域下游(干流)受赤道低壓帶影響大,降水量大,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下游地勢平坦,流速慢,使干流排水不暢,且對支流有頂托作用,倒灌入乙支流,B項錯誤,C項正確;汛期時乙支流與干流比降減小,A項錯誤;汛期時下游倒灌乙支流,從而使乙支流泥沙淤積嚴重,D項錯誤。
8.甲水文站測得奧里諾科河含沙量逐漸變小的時間段是
A.1~3月 B.5~7月 C.7~9月 D.9~11月
答案 D
解析 讀材料可知,本地區濕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為干季,9月至11月水量逐漸減少,一年中含沙量最大時段在汛期,含沙量最小時段在枯水期。故D項正確。
下圖為索科特拉島的位置和7月索馬里洋流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9~10題。
解析 7月,索馬里洋流雖然由低緯流向高緯,卻是上升補償流,海底上泛的海水水溫低,因此,該時段洋流屬于寒流,A項正確。
10.7月,索馬里洋流對索科特拉島產生的影響是
A.使島上漁民的捕魚量增多
B.使島上降水量增多
C.使島嶼及周圍海域變得寒冷干燥
D.使島上出現大量的企鵝
答案 A
解析 7月,索馬里寒流上泛的海水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充足,島上漁民的捕魚量增多;受到寒流的影響,島上降水量減少;此季節為夏季,且該島緯度低,島嶼及周圍海域不可能變得寒冷干燥;島上不會出現大量企鵝。
科學表明,受環境變化影響,L洋流(下圖)可能“銷聲匿跡”,屆時整個西歐地區的氣候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答案 C
解析 根據圖中海陸輪廓判斷,L洋流為北大西洋暖流。形成該洋流的盛行風為北半球的中緯西風,風向為西南風。
12.L洋流可能“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海洋污染
C.海底火山噴發
D.颶風頻繁
答案 A
解析 L洋流為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南流向東北。北冰洋南下冷水對L洋流有強烈的阻礙作用,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北極海冰大量融化,北冰洋南下冷水勢力增強,對北大西洋暖流的阻礙作用也在增強,最終導致北大西洋暖流“銷聲匿跡”。
13.若L洋流“銷聲匿跡”,西歐氣候將趨于
A.暖濕
B.暖干
C.冷濕
D.冷干
答案 D
解析 L洋流對西歐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若L洋流“銷聲匿跡”,西歐氣候將趨于冷干。
讀某大陸南回歸線附近剖面圖,完成14~15題。
A.霧
B.云層
C.降水
D.漁場
答案 A
解析 由圖示分析可知該地在低緯度大陸的西岸,該地盛行東南風,因離岸風使冷水上泛,形成寒流;該地緯度較低,氣溫較高,暖濕氣流遇冷形成海霧,A項正確。
15.若圖中的風力增強,可能給該地區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是
A.增加沿岸大氣濕度
B.增加沿岸大氣溫度
C.海域漁業資源更豐富
D.厄爾尼諾影響加劇
答案 C
解析 盛行風為東南信風,在離岸風作用下冷水上泛,形成寒流,寒流有降溫降濕的作用,A、B兩項錯誤;冷水上泛使底層營養物質到達表層,浮游生物增多,魚類餌料豐富,形成漁場,C項正確;厄爾尼諾現象是東南信風減弱,導致寒流減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水溫上升的現象,D項錯誤。
讀某大洋部分海區年平均每日從海洋輸入大氣的總熱量(單位:×0.484 W/m2)分布圖,回答16~18題。
A.太陽和陸地
B.海洋和大氣
C.太陽和大氣
D.太陽和海洋
答案 B
解析 據題意可知,圖中曲線表示的是海—氣間熱量傳遞關系的分布圖。
17.圖中A處的值可能是________ W/m2
A.230
B.180
C.110
D.90
答案 A
解析 讀圖,根據等值線分布規律可知,A處的范圍為200<A<250,故A項正確。
18.影響圖中A海區表層海水輸入熱量明顯偏高的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洋流
C.陸地
D.大氣
答案 B
解析 A處海水溫度明顯高于兩側,是受到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所致。
沃克環流是指正常情況下發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種熱力環流。讀圖,回答19~20題。
A.印度尼西亞
B.澳大利亞東部
C.非洲南部
D.秘魯沿海
答案 D
解析 若乙地海水溫度持續異常升高,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則秘魯沿海地區降水增多。
20.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地區,最可能出現在
A.印度尼西亞
B.秘魯
C.美國
D.埃及
答案 A
解析 厄爾尼諾現象使太平洋西部沿岸異常干旱,甚至出現森林大火。
二、綜合題(共4題,共50分)
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
海拉爾河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一年中洪峰有兩次,分別是5月和8月。呼倫湖位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中部,水位主要受湖水蒸發和水源補給影響,唯一的外泄通道是達蘭鄂羅木河(下圖中D處河段)。達蘭鄂羅木河連接呼倫湖和額爾古納河,河水有時北流,有時南流。近年來達蘭鄂羅木河出現斷流。
(2)說明導致達蘭鄂羅木河流向變化的原因。(3分)
(3)推測達蘭鄂羅木河斷流的原因。(4分)
(4)簡述達蘭鄂羅木河斷流對呼倫湖產生的影響。(2分)
答案:(1)季節性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
(2)呼倫湖水位季節變化較大;達蘭鄂羅木河流經地區地勢平坦;額爾古納河上游的海拉爾河流量大。
(3)氣候變干,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湖水水位下降;海拉爾河水量減小,水位下降;人類活動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農業發展,用水量增大等。
(4)呼倫湖由外流湖變成內流湖,湖泊面積縮小,湖水鹽度上升;水質變差,危及動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
解析:第(1)題,據材料可知,海拉爾河有春汛和夏汛,故其主要補給來源是季節性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第(2)題,達蘭鄂羅木河流向變化的原因要從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角度及地形因素等方面分析。呼倫湖水位季節變化較大,當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水流向達蘭鄂羅木河,當湖泊水位低于河流,達蘭鄂羅木河流入湖泊;從地形看,達蘭鄂羅木河流經地區地勢平坦;額爾古納河上游的海拉爾河流量大,導致達蘭鄂羅木河流向變化。第(3)題,達蘭鄂羅木河斷流的原因要從河流補給、水資源的利用和氣候變化角度分析。從氣候變化看,由于氣候變暖,氣候變干,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湖水水位下降。從補給看,海拉爾河水量減小,水位下降。從人類活動看,人類活動填堵(淤塞)了天然河道;工農業發展,用水量增大等導致斷流。第(4)題,達蘭鄂羅木河斷流對呼倫湖產生的影響主要從含鹽量及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由于該河為湖水的唯一外泄通道,河流斷流,呼倫湖由外流湖變成內流湖,湖泊面積縮小,湖水鹽度上升;水質變差,危及動植物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
22.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6分)
(2)指出圖中甲到乙河段的流量變化趨勢,描述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系特征。(4分)
(3)讀丙地河流流量的時間變化曲線圖,闡述丙地在圖示時間內河流流量變化的特點,并從天氣角度分析原因。(6分)
(4)簡述丁處建水庫后對下游地區水文特征的影響。(3分)
答案:(1)流域內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東南部為高原山地,山地迎風坡降雪較多,高原和山地多積雪冰川;夏季氣溫高,冰雪融化量大,故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
(2)變化趨勢:水量逐漸減小。
水系特征:發源于高原山地,自東南向西北流,注入咸海,屬于內流河,流程短,流域面積小。
(3)特點:兩日的流量都呈波動變化趨勢,且第一天的變化幅度大于第二天。
原因:該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河水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第一天天氣晴朗(或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大,河水流量較大,且流量晝夜變化大;第二天為陰天(或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小,河水流量較小,且流量晝夜變化小。
(4)丁處建水庫后會使下游河、湖水量減小,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減;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減小等。
解析:第(1)題,流域內降水稀少,高原山地地區積雪冰川發育,故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第(2)題,甲地位于河流上游,補給量大,所以徑流量大;由甲到乙,受蒸發、下滲、人類用水的影響,徑流量逐漸減少。第(3)題,由材料可知,該地河流補給類型以冰雪融水為主。讀橫坐標可知,圖示時間為兩天,短時間內流量發生較大波動是天氣變化引起的。第一天流量波動幅度大,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流量很小。說明白天氣溫高,融水量大使流量快速增大,夜晚氣溫低,融水量小使河流流量減小,由此可知,該日晝夜溫差大,是晴天。第二天流量波動幅度小,說明晝夜溫差小,是陰天。第(4)題,修建水庫后對水文特征的影響主要是水庫蓄水可以調節徑流的季節變化,使下游徑流減小,變化減;泥沙大量在庫區沉積,使到達下游的泥沙量減小。
23.讀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2)簡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4分)
(3)圖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漁場,試分析該漁場形成的有利條件。(4分)
答案:(1)②海域是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海霧。
(2)P地冬季吹西北風,西北風經日本海海面,日本海對西北風具有增溫增濕作用;之后,又受地形阻擋抬升,形成降水;同時P地受暖流的影響,濕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
(3)位于溫帶的大陸架海區;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匯處,浮游生物繁盛,魚類的餌料多。
解析:第(1)題,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海霧,因此②海域易出現海霧。第(2)題,從盛行風、地形、洋流三方面考慮。第(3)題,圖示海域有著名的北海道漁場,位于溫帶淺海大陸架海區,陽光充足,且有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浮游生物繁盛,魚類的餌料多。
2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
圣誕節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溫分布如下圖時,秘魯漁場一片蕭條,海面上布滿著爛魚死鳥,成為一片毫無生氣的“死海”。下圖為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溫分布示意圖。
(3)為什么秘魯漁場成為一片“死海”?(4分)
(4)當出現上述現象時,我國冬半年天氣將會怎樣,為什么?(4分)
答案:(1)風從A吹向B。A海區附近為高氣壓,B海區附近為低氣壓,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風。
(2)如下圖所示。
(4)冬季暖和干燥。由于A海區附近形成高氣壓,不利于亞洲高壓附近冷空氣南下,所以冬季較暖和;冬季氣溫較高,我國大部分地區蒸發較旺盛,比常年干燥。
解析:第(1)題,讀圖可知,赤道地區太平洋東部水溫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溫降低,因而太平洋西部形成高壓,太平洋東部形成低壓,從而形成西風。第(2)題,根據風向可知,表層海水從A流向B,結合環流特點可判斷其他位置水流方向。第(3)題,秘魯漁場是由上升流形成,魚類屬于冷水魚,遇暖流會大量死亡;由于海水從A向B運動,導致秘魯漁場遭受下降流的作用,營養鹽類減少,魚類餌料減少,因而大量魚類死亡;以魚類為生的鳥類也相應減少。第(4)題,由于A海區附近形成高壓,不利于亞洲高壓附近的冷空氣南下,所以冬季較暖和;冬季氣溫較高,我國大部分地區蒸發較旺盛,天氣比常年干燥。
本文標題: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上共建地理周練試題9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jiaoxue/jiexi/14405.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4405.html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jiaoxue/jiexi/14405.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