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共建地理周練試題8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我國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距離地表約400km的中國空間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符合航天員駐留期間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的是
A.先變大后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
C.持續不斷變大
D.始終保持不變
【答案】1.A 2.D
【解析】1.空間站繞地球在繞轉,則地球與空間站構成一個天體系統,該天體系統繞太陽旋轉,這樣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也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角速度大小變化,在航天員駐留期間,地球繞日公轉經過了近日點,近日點公轉角速度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在變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在變慢。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選A。
2.正午太陽高度角=90°-所求點與直射點的緯度差,在航天員駐留期間,兩地始終都位于太陽直射點的以北,則兩地與太陽直射點的距離變化始終一致,則兩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始終一致,保持不變,兩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始終為兩地緯度之差。故選D。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內容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環境時令變化的觀察,用于指導農業耕種,同時也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天恰逢“立春”,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獨特設計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讀“二十四節氣圖”,完成下面小題。
A.立夏
B.立秋
C.立冬
D.冬至
4.四十年前曾經指導東北農業生產的諺語是”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現在的諺語是“谷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這種變化反映了當地
A.利用傳統文化,指導本地生產
B.降水總量增加,熟制發生變化
C.耕作技術提高,作物品種增加
D.氣候變暖趨勢,生產時間調整
【答案】3.C 4.D
【解析】3.根據圖片可知,立冬與立春兩個節氣關于冬至或夏至對稱,其太陽直射點在同一條緯線上,因此北京晝長大致相等,日出時間大致相同,因此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大致相同,C正確,A、B、D錯誤。故選C。
4.讀題干可知,指導東北農業生產的諺語發生了變化,說明農業生產主要是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A錯誤;熟制主要受熱量的影響,B錯誤;指導東北農業生產的諺語主要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而不是耕作技術提高,與作物品質無關,C錯誤;讀材料可知,當地播種時間提前了一個節氣,說明氣溫升高,氣候有變暖的趨勢,生產時間調整,D正確。故選D。
我國北方某中學學生在夏至日這一天,觀測、記錄并繪制了校園旗桿影子軌跡圖(見下圖)。圖中虛線為旗桿影子端點的軌跡;甲、乙、丙、丁表示不同時刻的影長;甲、丁為一天中的最長影長,甲與乙、乙與丁之間的夾角均為117°30',乙與丙的夾角為45°。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日出時的影長
B.日落時的影長
C.正午時的影長
D.黃昏時的影長
6.當旗桿影子位于丙位置時,當地地方時為
A.03時
B.12時
C.15時
D.18時
7.圖示日期,該地的日落時間(地方時)大約為
A.17:10
B.18:10
C.19:50
D.20:50
【答案】5.A 6.C 7.C
【解析】5.由“甲、丁為一天中的最長影長,甲與乙、乙與丁之間的夾角均為117°30'”可知,乙為該地該日正午時的影長。該地位于我國北方地區,正午時太陽位于正南方向,旗桿的影子朝向正北,則乙指向正北,甲指向西南方向,丁指向東南方向。甲、丁為一天中的最長影長,可知,甲應為日出時的影長,丁為日落時的影長。A正確,B、C、D錯誤。故選A。
6.由圖可知,乙處為正午時的影長,影子位于乙處時,地方時為12時,丙處與乙處相差45°,即相差3小時,因此影子位于丙位置時,當地地方時為9時或者15時。根據上題結論,甲為日出時的影長,丁為日落時的影長,則當旗桿影子位于丙位置時,為午后,因此當地地方時為15時。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為15°/小時,由“乙與丁之間的夾角均為117°30'”可知,該地正午到日落經歷了大約7小時50分鐘,故日落時間(地方時)為12時+7小時50分鐘,為19:50。C正確,A、B、D錯 誤。故選C。
家住南昌市的中學生小明周末想去當地新華書店看書,他在騎行去新華書店的途中,看到如下交通指示牌(下圖),此時大約為10時。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走賢士二路向西至賢士一路
B.走賢士二路向北后沿賢士一路向西
C.過賢士二路向西至賢士一路后向南
D.過賢士二路繼續向前至賢士一路后向北
9.此刻全球舊的一天與新的一天的范圍比約為
A.5/7
B.7/5
C.5/12
D.7/12
【答案】8.D 9.A
【解析】8.本題考查交通指示牌的判讀。由圖中指向標可知,此時小明正向西騎行,南北走向的賢士一路,位于小明前方,根據交通指示牌可以畫出街區平面圖(下圖)。書店位于小明當前所在位置的西北方向,且小明想賢士一路,因此小明可以選擇的路線是過賢士二路繼續前行,到下一個路口右轉沿賢士一路向北,故選D。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巖石化學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據此完成下題。
10.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坡向是
A.東北坡
B.西北坡
C.東南坡
D.西南坡
11.地球表面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荒漠帶
B.溫帶草原帶
C.熱帶雨林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
答案:10.D 11.C
解析:第10題,根據材料提示,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南坡晝夜溫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陽輻射強,西坡的白天氣溫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氣溫日較差大。故選D項。
第11題,從材料提取信息“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說明氣溫日較差最小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熱帶雨林帶終年高溫多雨,氣溫日較差最小;溫帶荒漠帶和草原帶,氣溫日較差最大,亞寒帶針葉林帶,氣溫日較差較大。故選C項。
下圖為某河谷地質、地貌剖面圖,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圖中階地(用T表示,數字下標表示階地的級數)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據此完成12~13題。
A.向斜 東側大
B.背斜 東側小
C.向斜 西側大
D.背斜 西側小
13.礦產調查發現,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但由于河水深不易開采。圖中所示地點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2.C 13.B
解析:第12題,地質構造的類型主要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據圖可知,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即巖層中間新兩翼老,故為向斜構造。河流階梯狀地貌是由河流作用(包括侵蝕作用、堆積作用)、地殼抬升形成的。此河段階地主要由地殼抬升形成。讀圖可知,與東側相比,西側同一階地位置高,說明西側地殼抬升幅度大。
第13題,圖中甲為黏土,乙為沙、卵石,丙為頁巖,丁為石灰巖。據題干中信息“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故最可能在乙處找到這種貴重金屬。
下圖為甘肅省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和凍融侵蝕(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質孔隙中或巖石裂縫中的水分在凍結時體積膨脹,使裂隙隨之加大、增多所導致整塊土體或巖石發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蝕穩定性大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巖土順坡向下方產生位移的現象)的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4~15題。
A.凍融侵蝕、流水侵蝕、風力侵蝕
B.流水侵蝕、凍融侵蝕、風力侵蝕
C.風力侵蝕、凍融侵蝕、流水侵蝕
D.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凍融侵蝕
15.地球表面,最易發生凍融侵蝕的區域是
A.高緯平原地區
B.極地高原地區
C.冰川覆蓋山地
D.山地雪線下側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題,甲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在祁連山北側,處于冬季風迎風坡,風力強勁,以風力侵蝕為主;乙位于我國祁連山南側,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氣溫低,土壤和巖石中水分容易凍結,以凍融侵蝕為主;丙位于甘肅南部,受夏季風影響較大,降水較多,以流水侵蝕為主。
第15題,凍融侵蝕由凍結過程和消融過程組成,高緯平原地區,氣溫低,很有可能無法出現消融過程;極地高原地區和冰川覆蓋山地以永久冰川為主,不屬于凍融侵蝕;山地雪線以上為永久冰川,雪線下側為季節性積雪,氣溫低時出現凍結,氣溫升高時出現消融,最容易出現凍融侵蝕。
16.下圖為某區域的地質剖面圖。該區域由地表平坦的X區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區組成。X區的玄武巖巖層較厚,Y區的玄武巖巖層較薄。X區和Y區的玄武巖厚度存在差異是因為
B.冷凝環境差異
C.外力侵蝕差異
D.地殼運動差異
答案:16.C
解析:題目中兩個區域出露地表的巖石都為玄武巖。玄武巖類由于噴發作用達到地表也會接受外力侵蝕過程。由于Y區位置相對較高,外動力過程以侵蝕為主,最頂部的噴發玄武巖類物質被侵蝕而變;而X區位置較低,由Y區侵蝕搬運的物質就易于在此發生堆積從而形成厚度較大的玄武巖沉積。圖中所示區域斷層切穿了玄武巖,表明斷裂發生在玄武巖生成之后。在斷層發生之前的玄武巖沉積基地是一個比較平坦的地面,在這一類地區同一期次的火山噴發過程會形成厚度比較均一的玄武巖沉積,因此噴發物質和基地都不會導致厚度差異。由于是同一時代和期次的玄武巖噴發因此也不存在冷凝環境的差異,地殼運動改變的是整個區域的構造形態,而不是沉積物的特征,因此沉積物厚度與地質運動并沒有必然聯系。
17.地縫是喀斯特地貌術語,指非常狹窄且有相當深度與長度的峽谷或流水溝谷。云龍地縫地處恩施大峽谷境內,全長7.5千米,最深達75米,上游連著世界上最長的暗河,下游直通清江。云龍地縫的兩岸崖壁地層形成于不同的地質年代,產狀平緩,右岸為三疊紀,左岸為二疊紀。下圖為云龍地縫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答案:地殼運動形成斷裂帶,兩岸巖層沿斷裂帶發生了相對垂直位移。(可能是地縫走向與地層走向一致,但巖層向右岸傾斜)。
(2)根據圖,分析云龍地縫的形成過程。
答案:石灰巖巖層由于地殼運動形成裂隙或斷裂帶,(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沿著巖石裂隙、斷裂帶滲入地下,(溶蝕)石灰巖形成洞穴。洞穴(沿巖層節理面或裂隙)不斷延伸,串通形成地下河。地下河中一段(由于地表水切割,洞頂擴展,洞頂松軟等因素)頂部發生坍塌,形成了云龍地縫。
(3)試推測云龍地縫將來的發展演變。
答案:云龍地縫將來的發展演變為:深切(侵蝕基準面),延伸,展寬。
18.下圖是我國東部地區某河流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位于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裂隙發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蝕作用強。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為“地上河”的原因。
答案:河道彎曲,流速較緩,導致泥沙沉積;人為加高堤壩。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某河流上游區域年降水量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冬春季節盛行西北風,河漫灘上有沙丘發育,多處沙丘相互連接成鏈條狀(下圖)。某科研團隊選取部分沙丘進行動態測量,研究沙丘大小變化。下表為3處沙丘的測量數據。
(1)說出3~9月3處沙丘大小變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答案:長度基本是先變長后變短,寬度先變寬后變窄,高度先變高后變低。原因是夏秋季節降水多,沙丘潮濕,難以被風搬運。冬春季節多大風,風力搬運作用強。
解析:長度基本是先變長后變短,寬度先變寬后變窄,高度先變高后變低。3~6月,多西北風,風力作用強,使沙丘變長、變寬,變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濕,風力小,沙丘移動速度慢,長度、寬度及高度變小。
(2)有人建議在河流兩岸進行植被修復,推測修復后沙丘大小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8分)
答案:沙丘長度、寬度、高度減小,原因是樹木減弱風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風速,風力搬運作用減弱。
解析:在河流兩岸種樹,沙丘長度、寬度、高度減小,原因是樹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風速,風力減弱,風力搬運作用減弱。
風沙活動成因:
1.沙源
(1)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沉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沉積。
(2)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動力
(1)盛行風。大風日數多;受地形影響(山口處狹管效應、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等),地面風速增強。
(2)不穩定的空氣條件。如沙塵暴多發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有利于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
(3)特殊天氣、氣候背景。干旱少雨、氣溫回升、蒸發旺盛,是風沙形成的溫床;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3.植被
冬春季節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護,表土疏松,沙源豐富,易起沙。
1.符合航天員駐留期間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的是
A. B.
C. D.
A.先變大后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
C.持續不斷變大
D.始終保持不變
【答案】1.A 2.D
【解析】1.空間站繞地球在繞轉,則地球與空間站構成一個天體系統,該天體系統繞太陽旋轉,這樣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也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角速度大小變化,在航天員駐留期間,地球繞日公轉經過了近日點,近日點公轉角速度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在變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在變慢。故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選A。
2.正午太陽高度角=90°-所求點與直射點的緯度差,在航天員駐留期間,兩地始終都位于太陽直射點的以北,則兩地與太陽直射點的距離變化始終一致,則兩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始終一致,保持不變,兩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始終為兩地緯度之差。故選D。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內容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環境時令變化的觀察,用于指導農業耕種,同時也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天恰逢“立春”,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獨特設計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讀“二十四節氣圖”,完成下面小題。
A.立夏
B.立秋
C.立冬
D.冬至
4.四十年前曾經指導東北農業生產的諺語是”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現在的諺語是“谷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這種變化反映了當地
A.利用傳統文化,指導本地生產
B.降水總量增加,熟制發生變化
C.耕作技術提高,作物品種增加
D.氣候變暖趨勢,生產時間調整
【答案】3.C 4.D
【解析】3.根據圖片可知,立冬與立春兩個節氣關于冬至或夏至對稱,其太陽直射點在同一條緯線上,因此北京晝長大致相等,日出時間大致相同,因此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大致相同,C正確,A、B、D錯誤。故選C。
4.讀題干可知,指導東北農業生產的諺語發生了變化,說明農業生產主要是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A錯誤;熟制主要受熱量的影響,B錯誤;指導東北農業生產的諺語主要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而不是耕作技術提高,與作物品質無關,C錯誤;讀材料可知,當地播種時間提前了一個節氣,說明氣溫升高,氣候有變暖的趨勢,生產時間調整,D正確。故選D。
我國北方某中學學生在夏至日這一天,觀測、記錄并繪制了校園旗桿影子軌跡圖(見下圖)。圖中虛線為旗桿影子端點的軌跡;甲、乙、丙、丁表示不同時刻的影長;甲、丁為一天中的最長影長,甲與乙、乙與丁之間的夾角均為117°30',乙與丙的夾角為45°。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日出時的影長
B.日落時的影長
C.正午時的影長
D.黃昏時的影長
6.當旗桿影子位于丙位置時,當地地方時為
A.03時
B.12時
C.15時
D.18時
7.圖示日期,該地的日落時間(地方時)大約為
A.17:10
B.18:10
C.19:50
D.20:50
【答案】5.A 6.C 7.C
【解析】5.由“甲、丁為一天中的最長影長,甲與乙、乙與丁之間的夾角均為117°30'”可知,乙為該地該日正午時的影長。該地位于我國北方地區,正午時太陽位于正南方向,旗桿的影子朝向正北,則乙指向正北,甲指向西南方向,丁指向東南方向。甲、丁為一天中的最長影長,可知,甲應為日出時的影長,丁為日落時的影長。A正確,B、C、D錯誤。故選A。
6.由圖可知,乙處為正午時的影長,影子位于乙處時,地方時為12時,丙處與乙處相差45°,即相差3小時,因此影子位于丙位置時,當地地方時為9時或者15時。根據上題結論,甲為日出時的影長,丁為日落時的影長,則當旗桿影子位于丙位置時,為午后,因此當地地方時為15時。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為15°/小時,由“乙與丁之間的夾角均為117°30'”可知,該地正午到日落經歷了大約7小時50分鐘,故日落時間(地方時)為12時+7小時50分鐘,為19:50。C正確,A、B、D錯 誤。故選C。
家住南昌市的中學生小明周末想去當地新華書店看書,他在騎行去新華書店的途中,看到如下交通指示牌(下圖),此時大約為10時。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A.走賢士二路向西至賢士一路
B.走賢士二路向北后沿賢士一路向西
C.過賢士二路向西至賢士一路后向南
D.過賢士二路繼續向前至賢士一路后向北
9.此刻全球舊的一天與新的一天的范圍比約為
A.5/7
B.7/5
C.5/12
D.7/12
【答案】8.D 9.A
【解析】8.本題考查交通指示牌的判讀。由圖中指向標可知,此時小明正向西騎行,南北走向的賢士一路,位于小明前方,根據交通指示牌可以畫出街區平面圖(下圖)。書店位于小明當前所在位置的西北方向,且小明想賢士一路,因此小明可以選擇的路線是過賢士二路繼續前行,到下一個路口右轉沿賢士一路向北,故選D。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巖石化學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據此完成下題。
10.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坡向是
A.東北坡
B.西北坡
C.東南坡
D.西南坡
11.地球表面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荒漠帶
B.溫帶草原帶
C.熱帶雨林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
答案:10.D 11.C
解析:第10題,根據材料提示,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南坡晝夜溫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陽輻射強,西坡的白天氣溫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氣溫日較差大。故選D項。
第11題,從材料提取信息“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說明氣溫日較差最小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熱帶雨林帶終年高溫多雨,氣溫日較差最小;溫帶荒漠帶和草原帶,氣溫日較差最大,亞寒帶針葉林帶,氣溫日較差較大。故選C項。
下圖為某河谷地質、地貌剖面圖,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圖中階地(用T表示,數字下標表示階地的級數)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據此完成12~13題。
A.向斜 東側大
B.背斜 東側小
C.向斜 西側大
D.背斜 西側小
13.礦產調查發現,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但由于河水深不易開采。圖中所示地點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2.C 13.B
解析:第12題,地質構造的類型主要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據圖可知,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即巖層中間新兩翼老,故為向斜構造。河流階梯狀地貌是由河流作用(包括侵蝕作用、堆積作用)、地殼抬升形成的。此河段階地主要由地殼抬升形成。讀圖可知,與東側相比,西側同一階地位置高,說明西側地殼抬升幅度大。
第13題,圖中甲為黏土,乙為沙、卵石,丙為頁巖,丁為石灰巖。據題干中信息“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故最可能在乙處找到這種貴重金屬。
下圖為甘肅省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和凍融侵蝕(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質孔隙中或巖石裂縫中的水分在凍結時體積膨脹,使裂隙隨之加大、增多所導致整塊土體或巖石發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蝕穩定性大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巖土順坡向下方產生位移的現象)的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4~15題。
A.凍融侵蝕、流水侵蝕、風力侵蝕
B.流水侵蝕、凍融侵蝕、風力侵蝕
C.風力侵蝕、凍融侵蝕、流水侵蝕
D.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凍融侵蝕
15.地球表面,最易發生凍融侵蝕的區域是
A.高緯平原地區
B.極地高原地區
C.冰川覆蓋山地
D.山地雪線下側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題,甲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在祁連山北側,處于冬季風迎風坡,風力強勁,以風力侵蝕為主;乙位于我國祁連山南側,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氣溫低,土壤和巖石中水分容易凍結,以凍融侵蝕為主;丙位于甘肅南部,受夏季風影響較大,降水較多,以流水侵蝕為主。
第15題,凍融侵蝕由凍結過程和消融過程組成,高緯平原地區,氣溫低,很有可能無法出現消融過程;極地高原地區和冰川覆蓋山地以永久冰川為主,不屬于凍融侵蝕;山地雪線以上為永久冰川,雪線下側為季節性積雪,氣溫低時出現凍結,氣溫升高時出現消融,最容易出現凍融侵蝕。
16.下圖為某區域的地質剖面圖。該區域由地表平坦的X區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區組成。X區的玄武巖巖層較厚,Y區的玄武巖巖層較薄。X區和Y區的玄武巖厚度存在差異是因為
B.冷凝環境差異
C.外力侵蝕差異
D.地殼運動差異
答案:16.C
解析:題目中兩個區域出露地表的巖石都為玄武巖。玄武巖類由于噴發作用達到地表也會接受外力侵蝕過程。由于Y區位置相對較高,外動力過程以侵蝕為主,最頂部的噴發玄武巖類物質被侵蝕而變;而X區位置較低,由Y區侵蝕搬運的物質就易于在此發生堆積從而形成厚度較大的玄武巖沉積。圖中所示區域斷層切穿了玄武巖,表明斷裂發生在玄武巖生成之后。在斷層發生之前的玄武巖沉積基地是一個比較平坦的地面,在這一類地區同一期次的火山噴發過程會形成厚度比較均一的玄武巖沉積,因此噴發物質和基地都不會導致厚度差異。由于是同一時代和期次的玄武巖噴發因此也不存在冷凝環境的差異,地殼運動改變的是整個區域的構造形態,而不是沉積物的特征,因此沉積物厚度與地質運動并沒有必然聯系。
17.地縫是喀斯特地貌術語,指非常狹窄且有相當深度與長度的峽谷或流水溝谷。云龍地縫地處恩施大峽谷境內,全長7.5千米,最深達75米,上游連著世界上最長的暗河,下游直通清江。云龍地縫的兩岸崖壁地層形成于不同的地質年代,產狀平緩,右岸為三疊紀,左岸為二疊紀。下圖為云龍地縫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答案:地殼運動形成斷裂帶,兩岸巖層沿斷裂帶發生了相對垂直位移。(可能是地縫走向與地層走向一致,但巖層向右岸傾斜)。
(2)根據圖,分析云龍地縫的形成過程。
答案:石灰巖巖層由于地殼運動形成裂隙或斷裂帶,(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沿著巖石裂隙、斷裂帶滲入地下,(溶蝕)石灰巖形成洞穴。洞穴(沿巖層節理面或裂隙)不斷延伸,串通形成地下河。地下河中一段(由于地表水切割,洞頂擴展,洞頂松軟等因素)頂部發生坍塌,形成了云龍地縫。
(3)試推測云龍地縫將來的發展演變。
答案:云龍地縫將來的發展演變為:深切(侵蝕基準面),延伸,展寬。
18.下圖是我國東部地區某河流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位于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裂隙發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蝕作用強。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為“地上河”的原因。
答案:河道彎曲,流速較緩,導致泥沙沉積;人為加高堤壩。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某河流上游區域年降水量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冬春季節盛行西北風,河漫灘上有沙丘發育,多處沙丘相互連接成鏈條狀(下圖)。某科研團隊選取部分沙丘進行動態測量,研究沙丘大小變化。下表為3處沙丘的測量數據。
沙丘編號 | 測量時間 | 長度/m | 寬度/m | 高度/m |
① | 3月 | 52.2 | 18.2 | 1.6 |
6月 | 53.8 | 18.5 | 1.8 | |
9月 | 53.2 | 15.9 | 1.4 | |
② | 3月 | 80.0 | 14.7 | 2.3 |
6月 | 80.0 | 15.6 | 2.8 | |
9月 | 53.2 | 13.4 | 1.5 | |
③ | 3月 | 52.1 | 13.2 | 3.1 |
6月 | 54.3 | 14.0 | 3.5 | |
9月 | 49.3 | 15.6 | 2.8 |
答案:長度基本是先變長后變短,寬度先變寬后變窄,高度先變高后變低。原因是夏秋季節降水多,沙丘潮濕,難以被風搬運。冬春季節多大風,風力搬運作用強。
解析:長度基本是先變長后變短,寬度先變寬后變窄,高度先變高后變低。3~6月,多西北風,風力作用強,使沙丘變長、變寬,變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濕,風力小,沙丘移動速度慢,長度、寬度及高度變小。
(2)有人建議在河流兩岸進行植被修復,推測修復后沙丘大小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8分)
答案:沙丘長度、寬度、高度減小,原因是樹木減弱風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風速,風力搬運作用減弱。
解析:在河流兩岸種樹,沙丘長度、寬度、高度減小,原因是樹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風速,風力減弱,風力搬運作用減弱。
風沙活動成因:
1.沙源
(1)外地輸沙: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沉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沉積。
(2)當地沙源: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動力
(1)盛行風。大風日數多;受地形影響(山口處狹管效應、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等),地面風速增強。
(2)不穩定的空氣條件。如沙塵暴多發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有利于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
(3)特殊天氣、氣候背景。干旱少雨、氣溫回升、蒸發旺盛,是風沙形成的溫床;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3.植被
冬春季節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護,表土疏松,沙源豐富,易起沙。
本文標題:新建一中2022--2023學年度高二共建地理周練試題8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jiaoxue/jiexi/13891.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3891.html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itgirlragdoll.com/jiaoxue/jiexi/13891.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3891.html